上學時我是個乖孩子,從來不讓老師生氣,老師因此也喜歡我。但是,自從三年級遇到第一道應用題之后,我的噩夢便從此開始,只要一見到“甲乙兩輛火車同時相向開出……”,我便兩眼發(fā)直,大腦一片空白。無論怎么用力想,也想不通時速100公里的甲要再走多久才能遇到乙,為了讓我不當繡花枕頭,數(shù)學老師給予我極大的寬容,哪怕是湊巧蒙對一道題,她也會毫不吝嗇地當眾表揚,說我進步了,即使如此,我對數(shù)學終沒開竅。我因此而留下的童年陰影就是對“笨”的恐懼,我害怕從此成為笨蛋,偏偏成為笨蛋的可能性又很大。
幸好有語文,語文課就不一樣了,第一次作文我就寫了二頁半,也不知哪來那么多的話,從狗的五官說到狗的毛,從狗的行為說到狗的“好人好事”,不吐不快。老師在第一節(jié)作文課之后便成為我的不二粉絲,每周五下午作文課照例先點評我的大作。數(shù)字課挫敗感在語文課上得到了極大補償,我好象天生能領會文字的記敘之美,到了十多歲,正是武俠、言情小說風靡之時,一時百花齊放,一至九流作品都有,良莠不齊。但是,陳青云、玄小佛之流的文章從來沒有吸引過我,因為乏味之極。但在那時,遇到了第一本亦舒的小說,至今已二十多年,我有她多套叢書,且大部分已經(jīng)讀得稀爛掉頁,看得上句能接下句,即使如此,仍然每隔一陣就從頭再看一遍,象是能吸取什么能量一樣。紅樓夢也是,閱讀之際口齒噙香,自得其樂,各類人物也在腦子里栩栩如生地活動起來,精彩感受唯有讀者自知,如此文字之美讓人欲罷不能。
那些愛上讀書的歲月令人難忘,冬日的陽光下,坐在陽臺的圓桌上看書,再看看外面溫暖的太陽光,心里充滿愉快幸福。有一次看韓愈的《祭十二郎文》,字斟句酌直到深夜,那種被“沉浸”的感受充實而飽滿,這篇祭文我后來看了多遍,每次都覺得感天動地。至現(xiàn)在,我每察覺自己身體衰老的趨向,都會不由想起韓愈祭文中所說的“吾年未四十,而視茫茫,而發(fā)蒼蒼,而齒牙動搖”,又想到他說:以為雖暫相別,終當久相與處,故舍汝以求斗斛,誠知如此,雖萬乘之公相,吾不以一日輟汝……繼而再想到人生無常而心生悲苦,這情緒不是沒來由的,都是被文字感染而生,讀書的美好感覺也正在如此。
正是由于沉緬讀書是如此清高不群的行為,所以才有“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”之說,所以那些自以為是的文人會動輒來一句:“我一個清清白白的讀書人…”好象除他以外,世人都污濁不堪,又好象讀書人沒有陰暗面一樣。其實讀書是件十分私人的行為,就象飲食,大可不必把你愛吃什么宣諸于眾,也未見得愛吃素就清高,愛吃肉就庸俗,愛宣揚自己讀書的人,我一定把他打入“偽文”之列。我一位朋友酷愛看電影,尤其愛看恐怖片,一樣出口成章,言談字珠句肌,由此可見,人的區(qū)別不在讀書于否,而在吸收于否,生活處處皆學問。
我的孩子到了初中以后,當我知道他的長項是數(shù)學時,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難以形容,我擔心了N多年,怕他象我一樣因為數(shù)字奇差而終止學業(yè)。奇怪的是,盡管他也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,而且閱讀品味很好,家里積了很多他買的書,林林總總,各類都有,隨手抽一本看看,總感覺很受益,但偏偏他說:最怕的是語文,弄不懂古文,寫不好作文,言不達意,不得要領,考試總失分。
所以說,讀書不是朝夕事,而在于積累,作文令人愉快之處是能有感而發(fā),同樣是發(fā)感慨,駕馭文字能力不一樣,感染力就不一樣,文字駕馭能力來源于積累和吸收。有的人看到一個句子會動容,沉吟良久,而有人則無動于衷,象漠視田野里紫色的天空一樣。
上次聽《閱讀奠基人生,知識改變命運》的講座之后,我說:“我得看書,絕不做低素質人群,趁小日本的意”?粗鴷鋈幌肫鹩懻,我問小夏:“雖說開卷有益,也要分什么卷吧,假如我看二十年的情書秘笈,笑話大全,對我能有什么益?”他說,益處就是我將擅寫情書,會說笑話,種何因得何果。這就是讀書的另一個魅力,盡管書卷無金石氣、無刀劍影,但對人的影響,卻如雕刻,能改變一個人的形、狀、神,形容人氣質佳的最高境界即是“書卷氣”。美女比比皆是,大街上走一趟,起碼能遇到三五名讓人屏息的美女,可是,美與書卷氣集一身的,百多年來也就稀稀廖廖如林徽茵,因此,讀書不但能改變命運,讀書還能造就佳人。(人事行政部吳銘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