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“癥”下“藥”

 新聞資訊     |      2019-06-25 15:28:07

不知是因天氣多變還是空調吹的太多,不幸中招感冒又引起了咳嗽。懷孕時期咳嗽過一次,礙于不能吃藥,咳嗽了一月有余才稍微好一些,都說病從老路走,自那開始,每有感冒必咳,每咳必久。

這次,受同事影響,開始翻閱一本生活醫(yī)用書:《醫(yī)目了然》。生病之后,很多人會隨便到藥店買藥吃,經常越吃越嚴重。其實在生病初期,我們應首先了解發(fā)病的原因,再辨識自身癥狀,針對具體情況,因勢利導,從表而解。華佗是東漢名醫(yī),有一次,官吏倪尋和李延都感到頭疼發(fā)熱,找華佗看病,華佗診斷病情后,給倪尋開了下瀉藥,給李延開了發(fā)汗藥。兩人感到奇怪,問華佗為什么同樣的病用的藥卻不一樣,華佗說:“倪尋的病是由內傷引起,李延的是因受涼而引起,病因不同,治療方法自然不同。”他們回去后按方服藥,果然第二天都好了。

不僅僅在生活中我們要“對癥下藥”,在工作中更要“精良施策”。工作繁忙時期,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話,往往什么都做不好,我們應該針對每項工作,找到最有效的工作方法。讓“精良施策”成為一種思路,而不單單是一種技巧,技巧只能解決一件事情,而把思路延展開來,則能建立有效的工作系統(tǒng),達到最好的工作效率。

趕羊要趕領頭羊,工作先找對方法,繁瑣、困難的工作自然迎刃而解。

(工程造價部  常婷)